白居寺,藏语称“班廓曲德”,意为“吉祥轮大乐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江孜镇,南、北、东三面环山,寺院四面临水,距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是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夏鲁派、格鲁派共存的寺院。
白居寺由寺院、吉祥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组成。
白居寺由江灵敏度法王饶丹贡桑帕和一世班禅克珠杰于15世纪中叶的前半期(1418年至1436年)共同主持兴建。克珠杰(1386年-1438年)早年随萨迦派仁达哇等高僧学习佛法,很快成为精通五明的佛学大师。1413年,饶丹贡桑帕(1389年-1442年)为在江孜地区弘传佛教,乃邀请克珠杰到江孜主持教务,并且将江孜庄园与上部城堡两地辟为建寺用地,于公元1418年动工兴建,公元1425年竣工。该寺为三层平顶藏式建筑,平面为坛城模型,由大殿、法王殿、护法神殿、金刚界殿、罗汉殿、道果殿、无量宫殿、转经回廊等建筑组成。
1904年,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中,英军攻占江孜宗山后,又攻占白居寺。占领白居寺的英军,抢劫了该寺大量文物、藏经等,并且将佛堂改为食堂,在转经筒上钉钉子改为食品输送带。经过战斗,英军屠杀许多藏族民众之后,占领了整个江孜。
1957年2月26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举行宴会,庆祝藏历火鸡年。同年3月2日,在北京的藏族人士欢度藏历火鸡年,赴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拜年。十四世达赖和十世班禅分别在江孜白居寺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参加庆贺藏历新年典礼。 [2]
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白居寺有僧人1500余名,由格鲁派僧人主持寺院管理,白居寺的寺院总堪布由色拉寺藏巴康村派遣。1977年,国家拨出专款全面维修白居寺。修复部分于1979年12月开放。
1998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世纪初,政府批准的白居寺僧人编制80名,其中格鲁派编制40名、萨迦派编制20名、夏鲁派编制20名;实有僧人76人,其中归属格鲁派者43人、归属萨迦派者21人、归属夏鲁派者12人。
寺庙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白居寺壁画,壁画题材有显宗、密宗、历史人物三类。
显宗壁画:可分为经变故事、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三类,主要在大殿一层经堂、回廊,吉祥多门塔四层各殿及一层净土殿、兜率宫殿等殿内。
密宗壁画:可分为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四类,主要据《成就法海》《吉祥胜》《金刚顶经》《文殊室利根本仪轨经》《不空羂索仪轨》《莲花网鬘》《金刚藏庄严经》等密宗四部经典及仪轨绘制。主要分布在大殿一层东、西法王殿、金刚界殿、三层无量宫殿,以及吉祥多门塔一至五层的佛殿内。密宗壁画是白居寺壁画的主要题材,均为坛城和诸佛菩萨画像。其中,三层无量宫殿的坛城壁画主要有:身语意时轮大坛城、吉祥密集阿閦佛大坛城、卓式吉祥净摩敌大坛城、阿閦佛部吉祥密集文殊金刚大坛城、热氏阎魔敌大坛城、如来部吉祥红色阎魔敌十三尊大坛城、身部忿怒阎魔敌六面文殊大坛城、吉祥空行海大坛城、路夷波式吉祥胜乐大坛城、五空行大坛城、比瓦巴式呼金刚大坛城、幻化胜乐诸佛加行大坛城、大日如来部四位续所述大坛城、金刚界坛城。吉祥多门塔底层至塔幢的各殿内绘制诸佛菩萨画像27529身:一层绘2423身,二层绘1542身,三层绘3400身,四层绘1278身,五层绘18886身,横斗绘321身,十三法轮绘677身,塔幢绘127身。
历史人物壁画:主要有印度、西藏各派传承及高僧、译师、法王等人物。主要分布在大殿二层道果殿,以及吉祥多门塔四层各佛殿。其中,道果殿的壁画主要据《佛本生经》《弥勒上生经》《大悲莲花经》《华严经》等佛经绘制,内容是88位大成就者与八思巴、忽必烈会面的场景。
根据白居寺壁画的题记,寺塔壁画主要是由后藏拉孜县、康马县、拉萨尼木县的艺术家们创作。以拉孜画家为首的“拉堆画风”简朴稚拙、自由奔放,以康马县乃宁画家为首的“乃宁画风”与拉萨“尼木画风”融合,充满生机,成为14到15世纪藏传佛教艺术趋于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白居寺壁画中常见的背光有舟形、龛形和椭圆形、马蹄形几种,特点是造型精细、纹样丰富、讲究对称,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和谐,色彩的运用也很丰富,感觉精美庄重,但又不至显得晦暗。白居寺中有很多散养的放生狗,与喇嘛、游人和平共处、互不干扰,成为白居寺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