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宿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东南部,地处怒江上游,县城所在地白马镇海拔3260米。东邻左贡县、察雅县,南与察隅县接壤,西靠洛隆县、林芝市波密县,北连昌都市卡若区、类乌齐县。八宿县以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为主。
“八宿”藏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
吐蕃政权时期,八宿属“松巴茹”管辖范围。
元朝,朝廷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宣政院下设3个宜慰司都元帅府,其中“吐蕃等路宜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朵甘思宣慰司”,八宿属于“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明代,属“朵甘卫指挥司”管辖区域。
清初,第五世达赖喇嘛将八宿作为供养地(香火地)赠给第六世达察济隆活佛阿旺·公秋尼玛。八宿早期的地方官叫“仍布”,意为地方主人或经纪人。原有10个“仍布”分别统治八宿一带。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宿寺及济隆受到康熙帝的册封,逐渐形成了八宿政教合一的八宿“拉章”,隶属拉萨功德林管辖。由拉萨功德林委派“强佐”管理政教事务,任期3年后可连任。拉萨功德林从当地有名望的人中委任两名“涅青”协助“强佐”处理事务。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敕封桑珠德钦林寺(同卡寺)活佛为“八宿达察济隆呼图克图”,授权管理八宿政教事务。嘉庆三年(1798年),八世达赖亲政后,达察济隆奉清廷之命协助达赖办理政教事务,八世达赖喇嘛将八宿布施给拉萨功德林,成为功德林封地。雍正三年(1725年)划归西藏后,由拉萨功德林寺派人管理。宣统二年(1910年),赵尔丰将八宿和恩达合并为恩达县。
民国七年(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昌都设立西藏地方政府驻昌都.机构“朵麦基巧”后,设立八宿宗,但八宿仍由功德林管辖,八宿宗一直延续到1959年6月。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八宿即宣告解放,属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直接管辖宗。
1951年7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向八宿宗派驻军事代表翟学德。1951年10月15日,在八宿宗驻地(今同卡)召开了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解散“拉章”政府,正式成立八宿宗人民解放委员会。八宿宗下设15个小宗。
1952年2月,八宿宗军事代表改称为中共八宿宗临时工作委员会,隶属中共昌都分工委领导。
1959年6月,撤销八宿宗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八宿县人民政府,驻地同卡。
1961年8月,八宿县委、县人民政府由同卡乡迁至白马乡暂住乃然寺,于1964年1月迁至白马乡日吉村。
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设市,八宿县属昌都市管辖。
八宿县有邦达草原,集冰川、湖泊、草地和原始森林为一体的然乌湖, 多拉神山、呷许岩画和藏东同卡寺等风景。
然乌湖 位于县城西南90千米,国道318线沿湖边而过。它是雅鲁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的主要源头。湖面积22平方千米,蓄水量1.4亿立方米,海拔3850米。然乌湖分上、中、下三段,上段康沙以上称为安贡湖,面积约6平方千米,中下段从康沙到然乌村,是然乌湖的主体,面积16平方千米。整个湖面呈河道型,总长29千米,平均宽度为0.8千米,周长60千米,湖的北面有拉古冰川,冰川延伸到湖边,每当冰雪融化,雪水便注入湖中,保证了充分的水源。
邦达草原位于八宿县县东北部,海拔4300米,草原水草充足,牛羊成群,玉曲河从西向东贯穿整个草原,邦达机场就建在草原的中间。 八宿县拥乡瀑布 拥乡瀑布 拥乡瀑布从40米的高空分两级飞泻直下,宽度达5米,水花四溅,随风飘洒,水帘在阳光照耀下映射着的彩虹。
同卡寺又名八宿寺。由宗喀巴弟子格巴·坚赞生格创建于藏历水蛇年(1473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寺内保存有达萨活佛的袈裟3件,乾隆皇帝赐给达萨·呼图克图活佛的瓷瓶5个,还有1748年第七世达萨活佛阿旺洛松·巴登江村在北京雍和宫作为堪布传授格鲁派教义时,乾隆皇帝赐给的剌绣彩色百龙图、海狮图各1幅,均宽2米,长7米,为青丝剌绣而成,属罕见珍品。寺内还保存着七世、十一世达萨活佛和内蒙格西的灵塔3座,塔内高2米,银制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