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位于亚东县下亚东乡。1747年创建。寺庙东西长50米,南北宽29米,四周砌3米土坯墙,山门位于西墙南端。进门为一庭院。大殿位于庭院东北部,坐北朝南,东西长25米,南北宽19米,平面呈“凸”字形。
殿门前有5级石阶,门楼两层,底层为门廊,门廊壁画为1985年重绘。大殿正中为经堂,面阔3间,进深3间。经堂后部有1.2米高须弥座,上供莲花生大师泥塑像。经堂壁画也为1985年重新绘制。经堂西侧为护法神殿,面阔2间,进深3间,殿内佛像毁于“文革”中,但东西两壁仍保存原来的壁画,内容主要为密宗护法神祇,有金刚持、依怙神、吉祥天母等。壁画以线描为主,注重用晕染的手法表现层次和质感,与尼泊尔传入的“湿壁画法”有一定关系。经堂东侧的神殿属于格鲁派的护法神殿。在噶举寺南面原有一座格鲁派寺庙,名巴夏贡巴,1888年中英隆吐山战役后,遭废弃。1890年十三世达赖下令将巴夏贡巴护法神殿迁入噶举寺。护法神殿面阔2间,进深3间,殿内佛像、壁画毁于“文革”中。大殿原有两层,上层为噶举颇章及活佛住房,“文革”期间被毁,1985年重新修复。噶举寺活佛共传承了11代,在第八世活佛时期寺庙最为兴盛。噶举寺下辖分寺众多,其中6个在境外,在印度噶伦堡附近有噶举贡巴、白栋贡巴、德吉林贡巴;在不丹有当塔贡巴。噶举寺中的文物在“文革”期间散失,现藏文物有唐卡、绣品、四面铜观音像及驻藏大臣升泰题赠的“大放光明”木匾等。1996年噶举寺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噶举寺创建于1747年(藏历第十二绕迥之火虎年),由珠旺仓巴阿达和贡玛丹增尼达主持修建,距今已有十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属噶举派寺庙。据说,18世纪初,香巴噶举派僧人珠旺苍巴阿达来到亚东仁钦岗地方,向山主仁岗贡札讨要了一座传说为金亥母(光明天女,为胜乐金刚之妃)自然形成的山,在山的肚脐处一块平台上建了一座小寺,取名“仓札寺”。后由于仁钦岗野兽众多,经常危害牲畜,山主仁岗贡札求教于仓札寺喇嘛 丹增尼达,丹增尼达建议在仓札寺下方修建一座大寺庙以镇妖魔。于是在1747年就修建了这座噶举寺。
噶举寺活佛共传承了十一代,依次是:
第一世活佛,贡玛赃增尼达;
第二世活佛,洽达洛追曲培;
第三世活佛,杰哇次旺罗布;
第四世活佛,欧金阿旺益西;
第五世活佛,阿旺曲札嘉措;
第六世活佛,阿旺曲吉嘉措;
第七世活佛,贡桑曲莫嘉措;
第八世活佛,格桑曲莫嘉措;
第九世活佛,土登维丹;
第十世活佛,桑吉嘉措;
第十一世活佛,西绕登增。
噶举寺在第八世活佛,格桑曲莫嘉措时期最为兴盛,有喇嘛五十多我。下辖分寺众多,其中有6个在境外:在印度噶伦堡附近的有噶举贡巴、白栋贡巴、德吉林贡巴;在锡金的在邦嘎夏林、日拉贡巴;在不丹的有当塔贡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