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觉县,隶属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地处昌都市东部,金沙江西岸,东与四川省白玉县隔江相望,南与芒康县接壤,西与察雅县毗邻,北与卡若区、江达县山水相连。
贡觉藏语意为“贡”活佛在“觉”地方定居。贡觉县在西藏噶厦政府统治时期,以宗为建制。贡觉县原为贡觉、三岩两个宗,分属昌都地区28个宗之一。贡觉宗驻地曲卡村,以“宗本”定治,辖9个本。
三岩宗(原名为“热克宗”,1919年西藏政府更名为“三岩”,沿用至今)驻地雄松村,以“帕措”(指父亲血缘关系为群体)头人行使管辖权。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次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贡觉、三岩两宗,曾先后分设了军事代表处、临时或正式宗党委、宗政府、宗人民解放委员会。
1959年8月,西藏工委将贡觉、三岩两个宗合并为贡觉县。同年10月1日,贡觉县人民政府成立。
1966年底,县驻地由莫洛村迁至喀沙。
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设市,贡觉县为昌都市辖县。
塘夏寺
塘夏寺距县城35千米,贡青公路沿线,相皮乡境内,属藏传佛教萨迦派,又称花教,始建于公元653年,于1988年改革开放后重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2007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夏寺历史悠久,是昌都地区萨迦派的早期寺庙,早期培养的高僧,先后成为达垅噶举派的创建人,高僧有达垅墉巴·扎西贝,桑吉雅君,桑吉温二位高僧,据史料记载,塘夏寺是由后弘期高僧噶顿·普布瓦于1096年扩建的。噶顿·普布瓦,贡觉县人。先后到卫藏和印度学经,拜阿底峡为师,后到阿里,卫藏传法,53岁时返回贡觉,扩建了塘夏寺。唐夏寺造型独特分三层殿堂,称为玛堆殿,第一层为藏式,第二层为印度式,第三层为汉式建筑,尾顶为单檐歇山式,上盖琉璃瓦。据说,此殿为文成公主为镇压女魔四肢关节而修建的镇女魔掌心寺。塘夏寺最初奉噶当派为主派,未过多久改宗萨迦派,元朝国师八思巴回元朝大都时曾路经塘夏寺,并且出资维修了文成公主时所建的四大镇翼寺之中的马堆殿。寺内有许多珍贵文物,有元朝国师八思巴馈赠的神像,大明永乐年间的宗教法器,用羊毛丝编织的唐卡,还有格萨尔王使用过的宝剑、马鞍等文物。
拉妥湿地
贡觉拉妥湿地是澜沧江支流、马曲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总面积约3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300米,是昌都市最好的湿地之一。有黑颈鹤、黑天鹅、赤麻鸭、胡秃鹫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水禽;还有盘羊、白唇鹿、藏原羚、猞猁、狐狸、獐等国家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