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若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昌都县以南约12公里处的卡若镇卡若村,占地面积约为3.8万平方米。
卡若遗址,有房屋遗迹31座,石墙3段,圆石台2座,石围圈3座,灰坑4处,出土文物数万件,包括石器7978件,骨器368件,陶片200多块(其中可复原者46件),装饰品50件等。 [5] 卡若遗址是迄今为止西藏自治区境内保存最好、最系统、年代最正确、遗物和遗迹最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对于研究藏民族历史、西藏高原人类史、西藏史前文化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历料价值。
1996年11月20日,卡若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7年,在卡若村的原水泥厂院内,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该遗址。
1978年5月,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式发掘。
1979年5~8月,由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2007年,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委托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对卡若遗址进行了整体规划,规划将其定性为遗址公园。
2007年,西藏自治区自治区文物局委托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对卡若遗址进行了整体规划,将其定性为遗址公园,总投资1.2亿元。根据规划,工程包括卡若遗址展示区、藏家民俗体验区、文化遗产博览园等项目。
卡若遗址,发现的房屋遗址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半地穴和地上房屋。半地穴房屋又可分为圆底、平底、石墙房屋三种。半地穴圜底房屋有圆形、方形两种,底部呈圆状,深12~54厘米。半地穴平底房屋有方形、长方形两种,深30~93厘米,面积5~25平方米。半地穴石墙房屋为半地穴砾石墙建筑,有方形、长方形两种;地上房屋有方形、长方形两种,面积20~30平方米,最大的一座双室房近70平方米;半地穴的居住面主要以草拌泥建筑为代表。
卡若遗址的发掘证明,西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将西藏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同时也说明西藏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文明主干。但卡若文化并非西藏高原一种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而是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和海贝是卡若居民与各个地区的民族相互交换而得来的,这说明尽管西藏和其他地区之间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但并不能断绝本地居民和其他民族的正常交往。同时也说明横断山区南北走向的6条江河把千万年来无法互相见面和交流的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在此连接起来,沿江、河而上的北方和南方各民族终于在横断山区相见、相交、相知、相融。因此,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康巴地区就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的多重性特点。昌都的卡若遗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北方的细石器文化、长江流域的粟米文化和南方的贝壳文化在此相遇;这一地理上的“横断”却“横断”成了不同特点的多民族、多文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