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卡子县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地处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与不丹王国接壤,位于山南市西南部,距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227千米。东与措美、扎囊县交界,西与日喀则市江孜县、康马县、仁布县为邻,南与洛扎县和不丹王国接壤,北与日喀则市尼木县和拉萨市曲水县隔江相望。
浪卡子县在唐朝时,吐蕃王松赞干布归属于“约茹”管辖并藏文命名为“羊卓康晴布仁底阿玉”的称号,“羊卓”为“上方的牧场”;“康晴”指“雪域”;“布仁”为古藏文中指“长毛牲畜”,也就是牦牛的异名;“底阿”为“五部”;“玉”为“之乡”。其以上的藏文之意连起来则是:“雪域上方的牧场是易养牦牛的五部之乡”。
元朝时,统治西藏的萨迦法王在西藏建立十三个万户府行政体制时,在古镇打隆设立羊卓万户府的同时在叶色村设立了小驿站。第一任万户长叫阿伦,他得到了忽必烈诏书,可以出任羊卓万户长,而且从羊卓到洛扎一带都归属羊卓万户长。阿伦在担任本钦期间曾前往内地,拜见皇帝,得到世代担任羊卓万户长的诏书,浪卡子也得到了出任羊卓万户长的诏书。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羊卓万户府管辖有750户人家。
明朝时,帕竹地方政权在浪卡子设为可统治整个羊卓地区的浪卡子宗,是属新建的西藏十三大宗之一。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浪卡子宗管辖范围为东至位于羊卓雍错湖中央的阿扎等妥朗(湖中央)各村,西至浪卡子与江孜分界线喀若拉山顶,南至洛扎扎界果(岩石大门)和北至亚色村。该宗管辖的还有属私有庄园谢噶林巴,属寺庙庄园的有桑顶寺、打隆上下寺和温噶曲德寺。
1954年,西藏噶厦政府分设浪卡子、白地两宗,仍归洛喀基巧管辖。
1960年,浪卡子宗和白地宗合并设浪卡子县,打隆与岭谷并设打隆县,划归江孜专区管辖。
1964年,打隆县并入浪卡子县,划归山南专区管辖至今。县府驻浪卡子镇。
到2000年底,浪卡子县辖卡热、白地、卡龙、阿扎、普玛江塘、多却、工布学、张达等8乡和浪卡子、打隆2镇,共设98个行政村居。 [3]
2016年2月,山南撤地设市,此县属于山南市。
羊卓雍措按藏文意译,“羊”指“上面”;“卓”指“牧区”;“雍”指“碧玉”;“措”指“湖”。连起来便是“上面牧区的碧玉湖”位于雅鲁藏布江南面的山南浪卡子县境内,周围四面群山环绕。
湖面海拔4442米,东西长130千米,南北宽70千米,湖水面积638平方千米,湖岸线长250多千米,湖水深度30—40米,最深处在湖的东部及湖中帕多岛的南部一带,近60米,它与藏北的纳姆措和阿里的玛旁雍措齐名,被尊称为西藏高原上的“三大圣湖”。是个雨水、雪水、冰川混合补给类型的内流湖泊。状若纸扇,大致呈北西—南东方向延伸。南宽北窄,湖沿有许多湖汊,蜿蜒伸进群山之中。湖中有余个小岛,各自独立水面,最大的湖岛面积达8平方千米,最小的也有三千平方米。
羊卓雍措还蕴藏着丰富的水离资源。它与雅鲁藏布江只一山之隔,距离仅6千米,山南边湖面海拔大4441米,山北面江面海拔只有3570米,它们之间的水面高差达800多米,人们正在壁面山上利用这天然的高峰,修建世界屋脊上的水力发电站。
四山四湖
最为突出的当属一寺二草原和四山四湖。桑顶寺历史300多年,共有15座殿堂,在全区是唯一由女活佛主持的寺庙,在藏传佛教中独一无二;嘎玛岭草原和巴居草原一望无际,草肥水丰,是极具代表性的高原牧场。县境内的宁金康沙雪山、曲布曲姆雪山、蒙达岗日雪山和解同速松雪山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一年四季雪不化,是广大游客登山探险的绝好去处。羊卓雍措、空姆措、沉措和普莫雍措是浪卡子四大湖泊,其中以羊卓雍措最负盛名,面积达638平方千米,众多岛屿星罗其间,野鸟成群,此外,浪卡子县的抢勇冰川和水温60度左右的甘扎温泉也是旅游资源中的两个特色。
羊卓雍错湖为山南地区第一大湖,被藏族群众称之为”圣湖”。湖内分布着10余个小岛。岛上有红教寺庙”拥不多寺”,常年香烟缭绕,暮鼓晨钟,加上远处雪峰映衬,更显”圣湖”之际神秘和美丽。已向国内外旅游者开放。
桑丁寺,始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创建人是香巴噶举派传人薰奴珠。全寺僧人中,唯主持人是女活佛,这在西藏各教派绝无仅有的。
另外还有宁金岗桑峰,姜桑拉姆峰和解岗速松峰3座峰向国内外开放。它们都是旅游、攀登、探险的好去处。
打隆古镇
打隆镇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羊卓雍错湖西南岸,东经90°26′26″,北纬28°48′22″,中、东部为山间谷地,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处浪卡子县西南部,东与多却乡相连,南与洛扎相邻,西与不丹接壤,北与浪卡子镇相邻,距离县城25千米,距离拉萨180千米,是距离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最近的边境乡镇,是历史闻名且悠久的打隆边贸物资文化交流会的举办地,也是全县农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