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那曲

那曲市是西藏的“北大门”,全国五大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的荣誉。总体上属欠发达、落后地区。[2]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中部属高原丘陵地形,西北部海拔较高,北部属唐古拉山区域,东部属高原山地,南部属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交汇地带。

距今大约1-5万年,那曲地区属象雄政权。

7世纪前后,那曲地区的东部归属苏毗部落。后来,吐蕃部落统一全藏,建立吐蕃王朝,藏北被纳入其统治。

宋朝,那曲和羊八井、帮仓(今当惹湖和昂则湖一带)、朗如(今班戈县一带)被称作北方四部落。

元至元六年(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官员在青海到萨斯加主要驿道设置驿站,其中在前藏设置驿站7所,驿道穿越今那曲的巴青、索县、比如、那曲及当雄一带,并派蒙古军士屯驻藏北,以后形成霍尔三十九族的藏北蒙古人势力。

17世纪至18世纪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并在腾格里湖(纳木错)驻扎蒙古骑兵震慑全藏。

清雍正三年(1725年),清政府设青海办事大臣,委任第十二代“霍尔王”赤加吉钦总管三十九族,直属理藩院夷情衙门。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在拉萨设驻藏大臣办事衙门。雍正九年(1731年),勘定青藏地界,古拉山脉南北两麓诸部落,分归驻藏大臣和青海办事大臣管辖,三十九族划归驻藏大臣直管。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那曲建立坎囊宗,并隶属新建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管辖。

民国五年(1916年),噶厦在霍尔地区设置总管,即“霍尔基”。藏历水马年(1942年),噶厦地方政府设立绛恰基巧,管辖藏北牧区和拉萨以北的14个宗,那曲宗即为其中之一。

1950年10月,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东部解放。

1951年3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宣告成立,原属噶厦绛曲基巧的聂荣宗、索宗、巴青宗、比如宗、拉日宗、尺牍宗、色扎宗、丁青宗隶属该委员会第一办事处(驻丁青),那曲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由噶厦绛曲基巧管理。

1953年1月,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黑河分工委成立。

1956年10月9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设立黑河基巧办事处。那曲宗隶属那曲基巧办事处管辖。

1959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对藏北的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黑河基巧办事处下辖九个县。10月,筹委会决定撤销各地基巧办事处,设立行政公署。

1960年1月,国务院批准“黑河地区”改名“那曲地区”。2月,黑河专员行政公署成立。

1965年,更名为那曲行署。

1970年,那曲专区改称那曲地区,那曲县由那曲地区管辖。

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尼玛县。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双湖县。

2017年10月,撤销那曲地区和那曲县,设立地级那曲市和色尼区。

那曲草甸草原

那曲草甸草原,主要由小嵩草组成,其株高仅3—5厘米,但生长密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那曲草原以辽阔、高寒著称。自然条件严酷,人为干扰弱,自然面貌保存最好。

当惹雍错

当惹雍错,位于尼玛县文部南村,海拔4535米,是西藏本教著名的圣湖之一。曾是中象雄的王宫所在地,是藏北象雄遗迹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普若岗日冰川

普若岗日冰川,位于双湖县境内,冰源面积422平方公里,平均冰厚150米左右,最高处海拔6000米,是除南极、北极外,世界第三大陆地冰川,被誉为世界第三极。

赞丹寺

赞丹寺,位于索县县城,又被称为“藏北小布达拉”,始建于1667年,属格鲁教派,寺内珍藏大量的佛像、壁画、藏经印册等,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