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尼木县

西藏旅游-西藏极地探险-西藏自驾-西藏旅行社

尼木县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位于自治区中南部,距拉萨市147公里,系西藏前、后藏的结合部。西部与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相邻,东部与曲水县相接,南部与日喀则市仁布县、山南市浪卡子县相连,北与当雄县接壤。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尼木县常住人口为29989人。

尼木,藏语意为“麦穗”。
在吐蕃王时期(公元七世纪),为“乌如”所辖,九世纪后,吐蕃王朝结束,此地是贵族“悉囊氏”的势力所辖。十三世纪,属香万户的势力范围。
元世祖时代尼木既已设宗。元朝时译为“聂摩”。
明朝时尼木被译成“聂母”。
清朝则称作“尼莫”、“尼穆”、“尼木”、“尼冒”等,是西藏地方政府的一个宗。
民主改革前尼木境内分设尼木宗和麻江宗。
1959年二宗合并为尼木县,隶属拉萨市管辖。

吞巴乡吞达村
距拉萨市138 公里, 距尼木县城塔荣镇14公里,紧邻申尼公路,是传统藏香生产地。吞达村位于美丽的吞达沟谷底部。吞达村最负盛名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水磨生产藏香,至今还完整保留藏香水磨135座,沿河流自然曲线分布。

吞巴景区
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设立为尼木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拥有中国第一个藏文字博物馆和八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号称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西藏民族手工业的后作坊。2013年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2014年被确立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2015年中国第七届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吞巴景区生产设计的藏香系列产品获得银奖。列入第三批337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

吞弥·桑布扎故居
藏文文字创制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在尼木县吞巴乡。2003年,公元7 世纪创造藏文字的藏族学者吞弥·桑布扎的故居被发现,是吞巴乡村民自玛桑珠居住了30多年的农家院落里。约60平方米的古宅纯朴稳重。屋内四壁都绘有壁画,壁画保存完整, 颜色鲜艳。其中一幅描绘了吞弥·桑布扎向松赞干布敬献经书的情景,吞弥·桑布扎的故居是一栋典型的藏式建筑,曾经有两层,后只存一层。

米珠通门林寺
位于塔荣镇尚日村,距离尼木县城主干公路2 公里,距离中尼公路10 公里。始建于1240年,创建人为拉曰年布,具有代表性的活佛是尼达旺扎。米珠通门林寺是拉萨地区唯一一座苯教寺庙。1986年经尼木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寺庙占地947.9平方米,寺内有珍贵文物十余件。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具有苯教特色的壁画和一副藤制古盾牌 。

日措卓娃塔
位于塔荣乡日措村的一小山脚下,传说是一块石头自地下自然长成。塔原有两座, 一天一位孕妇来此,在其中一座石塔上坐着歇息、了一会儿(想当时塔还未“长”成, 比较矮),结果那石塔竟被坐死, 停止生长, 只有另一座塔“长”了起来。后来又有了另一个传说, 说是不孕的妇女,只要绕塔转上几圈,即可怀胎,塔名遂扬。传说信不信由人, 不过其中所含的原始生殖崇拜内容,却是实实在在的。
塔址处原本无寺,1994年,一位境外的尼木籍藏胞捐资八万余元, 当地百姓又凑集钱款,并且投工投劳,建起了这座卓娃塔寺。

尼木铁索桥
15世纪上半叶,古代西藏著名的桥梁专家唐东杰布在垃萨河上架铁索桥,历经六年,才把拉萨河铁索桥造好。他站在拉萨铁索桥上向后藏方向射了两支箭,一支射到了尼木,另一支射到曲曰山上。第一支箭被尼木流浪艺人拣到送了回来,唐东杰布认为,这是在尼木修建铁索桥的吉兆。第二年,他为平生要修建的第二座铁索桥携徒弟到了尼木。开始并不顺利,却德寺有三名喇嘛不相信他们,说他们是招摇撞骗,故意为难他们,让唐东杰布用诗词讲一段经典,唐东杰布毫不迟疑地用诗词吟咏一段经典经文,喇嘛听后对唐东杰布崇拜得五体投地。尼木的群众昕说要在尼木河上修桥,便积极捐钱捐物,派遣铁匠,唐东杰布还亲自帮着铁匠鼓起皮风箱,抡起大锤。铁匠们看到这位大智大德者如此热心,更加卖力地干活,很快就打成了4条40多尺的铁链,仅仅几个月,从塔荣到恰古的尼木河上便架起了一座铁龙一般的索桥 。

麻江穷母岗日峰
从草八井经尼木县的麻江到雅鲁藏布江大竹卡渡口,有一条古老的峡谷通道,中尼公路也曾经通过这里。在麻江一带,可以望见北方海拔7048 米的穷母岗日峰,那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端的最高峰。

安刚热水河
在距离尼木县塔荣镇大约10公里的安刚区,有一条几乎全部由温泉泉流汇集成的河流,人们称为“热水河”。河水温度一般在81.5℃, 误入其中非常危险,附近地温也在57℃左右。热水河流出几公里以外,水温仍在20℃以上。县内三个乡有地下温泉,卡如、林岗两个乡的温泉可以饮用,续迈乡的温泉可以洗温泉浴。温泉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

西藏好物

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