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庄园是西藏大贵族帕拉家族的主庄园,全称帕觉拉康,位于江孜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是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旧西藏三大领主贵族庄园。
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藏封建农奴社会的贵族分为四种:赞普后裔、亚奚家族、第本家族,其余统称为格巴,帕觉拉康系第本家族,因此,帕拉庄园属贵族庄园。
帕拉家族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家族。据考证,帕拉家族的祖先是藏堆王(1618)从年楚河上游强旺地方一座寺院中抽到不丹管理普拉康寺的喇嘛,后来成为不丹一个部落的酋长。再后,因不丹内乱迁到西藏,因率五百户丁返藏有功受封江孜重孜沙鲁地方作为薪俸。帕拉家族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并步入西藏大贵族行列。到十九世纪末,帕拉家族发展到帕拉家族在江孜县、拉萨、白朗县、亚东县、山南等地区拥有37座庄园、1.5万余亩土地、12个牧场、14000余头(只)牲畜、3000多名农奴,成为西藏十二大贵族之一。
在西藏地方政府中,帕拉家族担任孜本、代本、卓尼钦姆,直至噶伦的人丁不少。在家族兴衰史中,先后有5人担任过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总管西藏行政事务。在政教合一的旧西藏,帕拉家族有着很大影响。
帕拉庄园原建于江孜江嘎村,1904年,英国侵略军烧毁原在江孜县城附近江嘎村的帕拉家族主庄园。1937年抗英战争结束后,帕拉庄园重建于江孜城西南年楚河的另一侧,即距离江孜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
帕拉庄园主扎西旺久为逃避服兵役当过林布寺小喇嘛,还俗后主持庄园日常事务。他整顿庄园经济,扩充庄园规模,加强对农奴的统治,到西藏民主改革以前,虽不能与先祖时的帕拉家族相比,但地位依旧显赫,其中主庄园–班觉伦布庄园就拥有农奴100多。
1959年,帕拉旺久参与叛乱并外逃,其庄园被全部没收,当时的江孜分工委考虑到帕拉庄园系西藏十二大庄园之一,具有特殊意义,对其进行了妥善的保护。随后,县委、县府对其进行了多次维修,因此,帕拉庄园是如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旧西藏贵族庄园。
帕拉庄园颇为壮观,现存房屋57间,面积5357.5平方米,主体楼高三层,建筑配套完整,装修考究,设有经堂、日光室、会客厅(上接待室)、卧室,还有玩麻将的专用大厅。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经堂陈设考究,经书、佛龛保存完好。经堂是帕拉庄主念经或举行法事活动的地方,堂内雕刻、绘画、摆设等多为内地样式,可见中原文化对其有着较大的影响。卧室中,金银玉器琳琅满目;还有帕拉贵族当年遗留下来的名贵食品、餐具、进口酒、进口白醋、珍贵裘皮服饰,极尽奢华之能事,生动再现帕拉家族当年的豪华生活场景。
此外,帕拉庄园内还有酿酒坊、磨坊、农奴大灶等。庄园酿酒坊酿制的青稞酒大部分自用,少部分出售或它用。帕拉庄园的磨坊可分为水磨和人工磨,主要加工糌粑和藏面,所加工的糌粑分为三等:一等庄主食用,二等亲信佣人食用,三等农奴和牲口食用。帕拉庄园的农奴大灶,主要为农奴做饭,据说,早晚各一顿,早上糌粑,晚上吐巴,无肉无菜,十分清淡。
主体大楼楼道中,陈列着皮鞭、脚镣等刑具,这些都是旧西藏贵族压迫和统治农奴的工具。为了惩罚农奴,帕拉庄园设有各种刑具,如站笼、镣铐、鞭子、牛皮筒等,刑罚有鞭笞、掌嘴、割鼻、断足等,手段极为残酷。庄园中还保存着旧时的监狱,这是西藏贵族统治农奴的工具。
帕拉庄园多花树水石和家禽畜类,整体布局类似园林,平时非常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