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托林寺

  托林寺,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城西北的象泉河畔,始建于藏历火猴年(996年),是吐蕃后裔吉德尼玛衮的孙子益西沃,为仁钦桑布译师(958年—1055年)翻译佛教典籍专门修建的阿里地区首座寺院。

  托林寺的建筑布局呈带形,包括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主要建筑有迦萨殿、白殿(尼姑殿)、佛塔、罗汉殿、弥勒佛殿、护法殿、集会殿(祖拉康殿)、色康殿、阿底峡传经殿以及转经房、拉让、僧舍等。托林寺承担了藏族文化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她使得中断了数百年的信仰与传统得以复活,并使其发扬光大,对后世藏传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当地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

  1996年11月20日,托林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托林寺,始建于藏历火猴年(996年),是吐蕃后裔吉德尼玛衮的孙子益西沃,为仁钦桑布译师(958年—1055年)翻译佛教典籍专门修建的阿里地区首座寺院。据说,托林寺的建筑格局是仿照西藏山南桑耶寺而设计建造的。托林,意为“空中飞翔”之意。

  1036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峡大师入藏后,为了译经和弘法的需要,古格王又在原有寺院的基础上,扩建了托林寺的规模,其后托林寺成为古格王朝弘扬佛教文化的最重要道场。

  17世纪30年代时,古格王朝被毗邻的拉达克王国所征服,并统治了长达半个世纪之多。期间托林寺众多的佛像、佛经被抢掠,殿堂内的壁画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拉达克国王崇信藏传佛教竹巴噶举派,故这一时期托林寺又被噶举派所掌管。此时,信奉不丹噶举派的拉达克国王与格鲁派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以致引发了教派之间的战争。为了保护格鲁派的利益以及西藏领土的完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最终派遣一支藏蒙骑兵远征阿里,击败了拉达克国王的军队,收复了被占领的属地,迫使拉达克国王归还被抢掠的佛像、经书等财物,托林寺再次回到格鲁派的手中。

  18世纪中期,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将托林寺改为色拉寺杰巴扎仓下属分寺,并派遣自己的经师赤钦阿旺曲丹(第一世热振活佛,第54任甘丹赤巴)为托林寺堪布和赤巴的继任者。从此,形成了托林寺三年轮换堪布和赤巴,由拉萨色拉寺委任派遣的历史定制,并沿袭至民主改革之前。据悉,1950年以前托林寺的僧侣为60人,而最后一任堪布为阿旺扎西。

  900多年历史的托林寺历经了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最为严重。建筑有损坏,由于在文革期间大殿被当作粮仓,大殿与大殿里面的壁画仍保存完好。经过不断重修,主殿已恢复原样,可以看出其设计布局基本是依照桑耶寺的样子。主体建筑象征须弥山,四面的高塔象征四大护法金刚,殿内供奉了许多镏金佛像。

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