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市驻地东南、甲措雄乡的一个山坳中,距离日喀则市中心26公里。相传,此地曾经是吐蕃十大商市之一。
根据寺史记载,夏鲁寺始建于公元1087年,相当于宋朝哲宗元佑二年。建寺的创始人名杰尊嘉饶穹涅。至公元1320年,相当于元朝仁宗延佑七年的时候,夏鲁寺迎请布顿大师主持寺务,自此在西藏佛敎中建立了夏鲁派。到公元1333年元惠宗时,布顿大师乃重行修建了这座寺院。2012年,寺院有僧侣六十多人。
夏鲁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所建古老寺院,是喇嘛教夏鲁派(布顿派)的主寺。
夏鲁寺是西藏较大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的祖寺。
998年(北宋咸平元年),西藏佛教进入后弘期,当时佛教徒鲁梅·楚臣喜饶等卫藏十人(即:鲁梅·楚臣喜绕、章·益西云丹、热西·楚臣郡勒、巴·楚臣罗哲、松巴·益西罗哲等前藏五人;洛敦·多杰旺秀、村尊·喜绕僧格、珀东巴·德噶等后藏三人;阿里俄杰兄弟二人)在朗达玛禁佛以后,听说从西藏逃亡到青海的大喇嘛钦·贡巴绕赛(约891~975)是位高僧,便前去拜他为师。
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十人中有一人叫做洛敦·多杰旺秀的学成回藏,就在日喀则东南的甲措建了一座寺庙名“坚孔”,收了一名徒弟叫“吉尊·西绕琼乃”。吉尊·西绕琼乃后去印度求学,成为知识渊博的佛学家。为了发展佛教,吉尊·西绕琼乃欲建寺庙,便请求大师洛敦·多杰旺秋身箭定址,箭落在庄稼刚长出来的青苗地里,“青苗”,藏语意为“夏鲁”,故取名为“夏鲁寺”。布顿·仁钦珠(1290~1364)是夏鲁派(亦称“布顿派”)的创始人,他是藏传教萨迦派中绰浦系的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其父胜幢吉祥贤、母福意都是密宗的轨师(阿闍黎)。
1320年(元延祐七年)夏鲁寺重建后,布顿·仁钦珠在任住持期间,广传四部(事密、行密、瑜伽、无上瑜伽)密法,校订了大藏经,编有大藏经目录,其著述有28函共计一百余部。1322年写出了《布顿佛教史》 (即“善逝教法源流”),这部历史著述中一部分是记述佛教在印度、尼泊尔传播的史实;另一部分是记述佛教在西藏及藏族地区的传播与发殿情况,包括西藏佛教“后弘期”初的历史;最后一部分是《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的总目录,这是研究西藏佛教史的主要参考书之一。夏鲁寺始建时只有少数僧侣,历经三次修葺和扩建,僧侣不断增多,布顿大师任寺主时为鼎盛时期,僧众达三千多人。
1329年,日喀则地震时夏鲁寺遭到毁灭性破坏。当时吉载正在北京,元帝得知夏鲁寺毁于地震时即命吉载返藏重新修复,并赐给大量钱财作修复之资。于是吉载从内地请来大批汉族工匠,并运来琉璃砖瓦等物资,于1333年动工,由汉藏工匠合作共同建造了这座具有特殊风格的汉藏混合式结构的寺庙。1333年,在元朝皇帝的大力资助下,布顿大兴土木,对原寺加以扩建维修,元朝皇帝给予大量资助,并派去了汉族工匠。重建了这一规模的寺院。因此这座建筑具有浓郁的元代风格,而寺院的墙体和庭院,又都是传统的西藏风格,属于典型的汉藏全璧的建筑。
1981年和1989年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了维修,恢复了它原有的风貌和特色。现有僧侣六十多人。
夏鲁寺的壁画系元代藏传佛教壁画艺术的典范之作。题材由显密两宗组成。显宗以藏传故事和佛本生故事为主,主要集中在一层金殿回廊四周,其中佛本生故事壁画最为精彩,共有100铺(现存96铺),依据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四世活伸缩让迥多吉(1284~1339)撰著的佛本生故事集(一百本生)绘制,构图宏大,采用棋格式构图,绕回廊外壁一周,金碧辉煌,系夏鲁寺壁画一绝。佛传故事主要有“十二相成道”和“须摩提女请佛”,构图亦十分巨大,为藏传佛教寺院壁画同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密宗题材主要为坛城和坛城中的诸佛、菩萨、明王护法画像,包括一层回廊内壁的五方佛(即:毗卢遮那佛、阿閦佛、阿弥陀佛、宝生佛、不空佛)、般若母殿的单尊画像和三层东、西、南、北无量宫殿中的大型坛城壁画。主要绘有吉祥胜坛城、金刚界坛城、普明坛翅和文殊城等系列坛城壁画,均按布顿大师十万坛城尊像仪轨绘制。其中东无量宫殿中的文殊坛城系列壁画为布顿大师新手绘制,甚为珍贵。
尼泊尔、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构图、人物造型和传统诸佛、菩萨尊像仪轨诸如标帜、手印、乘座等的塑造上。在大殿回廊《舞蹈本生》大型壁画中的舞女,仍有较为明显的南亚人种特征。该寺壁画根据自身的艺术传统和审美,融元代中原和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佛教世术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格调。
夏鲁寺壁画对元末明初西藏的壁画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向北影响到觉囊寺等寺庙的壁画艺术,促进了拉堆艺术风格的产生和形成;向东南影响到了明代著名的江孜白居寺壁画艺术的形成。因此,夏鲁寺壁画在元、明两代西藏壁画艺术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元、明两代西藏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研究元、明两代乃至于整个西藏艺术史,及元、明两代西藏艺术与中原和尼泊尔、印度等地间的相互交流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