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

  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是西藏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与林芝县交界处,主体位于波密县易贡乡,以易贡茶场所在的易贡湖为中心。总体呈宽带状展布,长轴方向呈北西——南东 向。总面积为216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以易贡巨型山体崩塌地质遗迹为特色。

  主要地质遗迹有易贡巨型山体崩塌区、易贡巨型滑坡区、易贡堰塞湖区、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断裂带与反向河区、茶场与铁山旅游区、冰川地质遗迹区、现代冰川区、峡谷地貌区与次生崩塌滑坡区。

  地质公园以易贡巨型山体崩塌地质遗迹为特色——以世界罕见的特大山崩灾害遗迹和中国最大的海洋性现代冰川群为主体,包括易贡藏布——易贡湖、巴玉、古乡和许木四大景区 ,有国内最大的现代海洋性冰川雪山群、堰塞湖、冰湖、峡谷、瀑布、泥石流、滑坡、塌方、滚石、滑石、角峰、铁山等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总面积2160.8平方公里。

  地质公园南部地带包括川藏公路上著名的通麦天险-排龙天险。

  地质公园以世界罕见的特大山崩灾害遗迹和中国最大的海洋性现代冰川群为主体,包括易贡藏布——易贡湖(在公园中心区域偏南)、巴玉(在公园中心区域偏北)、古乡(在公园东部)和许木四大景区。

  古乡的冰川泥石流

  川藏公路318国道从波密县城到鲁朗镇一段,均会受各种地质灾害影响而断路。尤其是在古乡沟,沟源上悬挂有数条冰川,受地壳活动和融雪等因素的影响,这里常暴发冰川泥石流。从1953年首次暴发泥石流以来,灾害已发生了6000余次。泥石流冲出山口后,便会淤埋川藏公路,使这段路永远处于危险状态。沟口处还形成了一个宽4公里、面积为6平方公里的泥石流堆积扇形区。泥石流也堵塞了帕隆藏布河道,形成冰川泥石流堵塞湖——古乡湖。古乡湖周边原先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杉树,古乡湖丰水期时它们被浸泡在水中,根烂而死;到了枯水期时,就露出干枯的树干。

  由通麦镇沿318国道向东、去波密县城,溯帕隆藏布上行不远,就是古乡湖,它是古乡沟的泥石流堵塞帕隆藏布的产物。上世纪60年代,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一部获国际金奖的科教片《泥石流》曾风靡一时,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来易贡前研究有关资料才知道,这部影片正是由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施雅风院士提议,在古乡拍摄的。

  来到古乡沟沟口,只见在一片巨大的冲积扇内,堆满了巨大的石块。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但现在,已然被泥石流“咬”出了一块缺口。

  古乡沟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沟源头有数条冰川悬挂其上。1950年察隅8.6级大地震,在古乡沟源头区引发了空前规模的雪崩、冰崩和岩崩,岩土碎屑物质被大量搬运堆积。到1953年,古乡沟上游河道中的松散碎屑堆积物的厚度已大于40米,从而为泥石流的暴发作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1953年9月,降雨量大且集中,持续的高温又导致冰雪消融,洪水猛烈地冲击着堆积物,古乡泥石流终于在9月23日大规模暴发。古乡一带的农田、村庄、寺庙遭到毁灭性破坏,140余人丧生,直径10—20米的巨石竟像航船一样在泥流中漂浮,大量泥沙物质冲入帕隆藏布,堵江形成古乡湖。而这,不过是拉开了此后古乡泥石流长期演出的序幕。

  1953年以来的半个世纪,古乡沟源头区泥石流频频暴发,次数居然有6000余次,其中排出古乡沟外的约600余次,最多时一年竟有85次。交通常常被中断。被泥石流搬出古乡沟的固体物质约1亿方,在古乡沟口形成巨大的扇状堆积体。就在2005年7月30日,古乡沟后山冰川又一次暴发,泥石流一冲而下,护堤被毁,河流改道,国道318线320余米路基被冲毁。当时泥石流堆积在路面的平均高度达3米、宽20余米,总方量达2万余立方米,致使正准备通行的100余辆车、400余人受阻。古乡泥石流几乎成了川藏线的最大隐患。

  但是,只要不是在泥石流发作的季节,古乡湖就温柔宁静。当我来到古乡湖边时,古乡泥石流已处在一个相对停歇期。只见湖畔树影婆娑,湖岸蜿蜒,如一道柔美的曲线。面对此情此景,你怎能想到在它平静背后的恐怖躁动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